电梯的使用的时间一般为15至20年,但具体寿命还受到品牌质量、使用环境和维护保养的影响。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电梯更新成为了重要环节。毕竟,一套住宅的产权是70年,按照这一个计算,每栋楼在70年内至少要换掉三次电梯。然而,尽管电梯更新在理论上是必不可少的,真实的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
电梯的更新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没有电梯的楼房加装电梯,另一种是更换使用超过15年的老旧电梯。本文将重点讨论住宅楼电梯更新的挑战。
首先,业主的积极性较低是一个问题。许多拥有超过15年楼龄的住宅楼中,部分业主已不再居住,或者由于空置或出租,根本不关心电梯的安全风险隐患,他们往往觉得这与自己无关,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这种消极态度导致了业主大会投票时常常无法通过更新电梯的决议。
其次,邻里关系往往也会影响电梯更新的进程。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业主因为与邻居有矛盾,故意拖延电梯更新,甚至等待电梯彻底损坏,影响其他住户的使用。一楼的业主尤其常抱有“反正我用不着”的态度,认为施工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个难题是集资金额较大。电梯更新常常要一次性筹集30万元以上的资金,对于普通业主而言,除非电梯已完全没有办法使用,否则很多人宁愿接着使用现有的电梯,或者只是做些修补,往往忽视了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心态,常常导致了电梯问题的恶性循环。
那么,面对这一些难题,如何突破困局呢?从法律角度来看,第一条和第二条理由并不成立。《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明确规定,业主对建筑物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并承担对应的义务,不能因为未享受某项服务而拒绝履行义务。因此,电梯作为小区共有设施的一部分,应当由全体业主一同承担费用,包括一楼的住户也应为电梯的维护负担一部分责任。
但最让业主纠结的,还是那30万左右的集资问题。老旧小区往往没有公共维修基金,而新建小区的维修基金即便存在,也远远不足以支付电梯的更换费用。于是,如何集资成为了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电梯更新的决策应当从“投入成本”转向“获得收益”。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推动使得“以旧换新”成为一种趋势,国家补贴的推出也让我们消费者感受到不去更新电梯就等于错失了利益。因此,在补贴政策的刺激下,电梯更新迎来了新的契机。
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明白准确地提出,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并将住宅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纳入重点支持项目。根据有关政策,对于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超过15年的住宅电梯,将结合隐患排查或安全风险评估情况做更新改造。各地财政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对每部电梯不少于15万元的财政补贴,极大激发了业主参与电梯更新改造的热情。
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存在一个问题,即“先装后补”,即需要业主先行垫资,电梯安装并验收合格后才能申请补贴。但由于是国家信用背书,这使得一些企业愿意作为垫资方,与业主委员会合作,推动电梯更新项目。
这些企业借鉴互联网的“拼多多”模式,改变了电梯服务市场的格局。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先行垫付全款给电梯制造商,再与业主代表签订合同,采用按使用量计费、分期付款或优惠买断的方式,将电梯更新的首付款做到了零门槛。这种模式创新使得电梯更新进度加快,且每部电梯的数万元激励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加入。
在这种背景下,电梯更新不再只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是成为了一项充满商机的投资领域。如果你也对这样的领域感兴趣,不妨留言探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