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物联网的发展早在2010年慢慢的开始,经过1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磁铁感应、笨拙的电梯随行电缆通讯、取巧的RFID卡,到后来的外挂感知的电梯传感器,到再后来用黑匣子从电梯控制管理系统读取实时运行数据、各种无线通讯协议(设备)、各种APP二维码、NBioT/4G/2G/Wifi齐上阵,乃至于集大成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电梯等等。
一般来说,轿厢电梯按用途主要分类:乘客电梯(小区、写字楼)、载货电梯、医用电梯、观光电梯、建筑施工电梯、车辆电梯、船舶电梯等。
其中乘客电梯(小区、写字楼)、载货电梯、医用电梯、观光电梯是最常用的四类电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极大地带动了电梯行业发展。2018年,国内电梯保有量就已超越600多万台,截止2019年,全国生产电梯达117.3万台,更是创历史新高。
截止到2020年11月,我国电梯产量114.0万台,预计2021年电梯产量可达123.1万台。
与此同时,人们对乘梯安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政府对电梯安全和监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国内电梯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也不断有老化电梯发生意外事故的新闻。
我国并未对电梯的生命周期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特定种类设备使用规定以及行业内的规定,电梯的生命周期一般为15-20年。
而提出的概念,数据采集部分、数据传输部分、中心处理部分以及应用软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电梯物联网监控系统。采集仪采集电梯运行数据来进行分析并上传到互联网监控中心,结合平台应用软件,以此来实现了各相关单位对电梯实时有效的监管维护。
早在2010年,北京、重庆等地相继掀起电梯物联网浪潮,但基于扫码查看电梯的出厂信息、维保管理等并没有在实质意义上解决乘梯安全、维保需求问题。北京、重庆的规模性应用并未收到成效。
2013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逐步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对电梯的安全管理责任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电梯使用管理的责任主体,提倡利用安防技术,如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保障电梯安全。
在2015年之后,新成立的电梯物联网企业占比高达80%,目前行业内也已然浮现一些头部企业。
目前,电梯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如火如荼,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2020年4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又提出,要依法推进电梯按需维保,推广全包维保。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慢慢的开始落地电梯物联网,但是在确保电梯质量安全、运行舒适、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加多优质的服务。
现有的比较先进的新型电梯物联网,是通过在电梯轿厢内、电梯井、控制室、以及电梯其他部件上安装传感器、摄像头,来检测电梯的运作时的状态、零部件的磨损程度,并实时将数据汇总后反馈到后台,并通过平台展示出来。
电梯物联网必须要基于传感器来采集电梯运作时的状态,但是传感器目前并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因电梯的长时间运行、抖动导致传感器松动进而采集的数据准确度不够,且传感器没有办法解决电瓶车进电梯、语音识别等电梯管理新需求。此外,加装过多的传感器,反而影响电梯的运行安全。
可以发现,传感器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能帮助电梯物联网突破到新的阶段, 更大的可能性是制约了电梯物联网的快速地发展,令电梯物联网难以走向更实际的应用。
要提高电梯维保水平与电梯安全,将电梯物联网走向更广泛的应用,或许应思考新的数据采集方式,进一步提升轿厢内的人和物、行为动作的识别分析准确度。
基于前端智能分析的智能摄像头——电梯智能分析相机,可以替代普通IPC和传感器,作为电梯智慧管理系统中的视频监控识别设备,具有视频智能和智能识别监控功能。
通过专门适用于场景的硬件设计、特有的算法功能,电梯智能相机利用海量视频数据样本和深度学习算法,能轻松实现电瓶车检测、人员检测、不文明乘梯行为检测等功能 ,切实解决电梯场景痛点,将视觉AI技术赋能电梯物联网 。